起先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预设的时候,以为这又是某部无厘头喜剧烂片,几天下来各大平台对它好评如潮,不禁让我好奇究竟什么样的喜剧能不落俗套,赢得观众的喜爱。

 

       当我上网查了这部片子时,一首诗歌开了个好头。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你好,李焕英》是春节热映电影最大的黑马,虽说是贾玲作为导演的电影处女座,却意料之外地好评如潮,影片之催人泪下,据说要带够纸巾和口罩才可入场。

     2001年的某一天,刚刚考上大学的贾晓玲(贾玲 饰)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起大落。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的她却因母亲突遭严重意外,而悲痛万分。在贾晓玲情绪崩溃的状态下,竟意外的回到了1981年,并与年轻的母亲李焕英(张小斐 饰)相遇,二人形影不离,宛如闺蜜。与此同时,也结识了一群天真善良的好朋友。晓玲以为来到了这片“广阔天地”,她可以凭借自己超前的思维,让母亲“大有作为”,但结果却让晓玲感到意外......

      这部影片的类型,是一部穿越时空的电影,尽管穿越剧这些年来常常被人诟病,甚至有的直接踩中观众雷点。然而这部电影却把穿越的元素变得那么温情,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故事中的人与观众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直击人心,将我们心中归属于亲情的一方柔软化成涌动的热浪。前半段笑着看,后半段哭着喊,说得一点也不假。这部电影真正意义上诠释了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不会等人,当我们长大了,母亲,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人也老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看这部春节档电影的泪水背后的故事

 

1

爱的缺失

 

      对于青少年亦或是成年人来说,父母的离去都是不可逆转的悲痛,亲人的离去常伴有两层含义,一是爱的丧失,二是被爱抛弃。

 

      父母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是我们睁开眼见到人世间的第一缕阳光,他们的存在是我们内心孩子心性的依靠,我们可以对父母撒娇、怨怼,他们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尽管我们深知人有生老病死,意识上明了这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情感上也不可能毫无波澜地接受。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被上天眷顾的一方,希望自己是死神、疾病、厄运见了都会绕道走的那个,所以当不幸降临的时候,难免惊慌失措,怨天尤人。

 

 

      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知道生命的厚重,不知道死亡意味着没有重逢的别离,经年之后的诀别,切身体验到的只是自己被抛弃的事实,以前有家可回,家里有人疼爱,而父母的离去,自己就像断线风筝,从此四处飘零。

 

      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懂得了很多知识,看惯了悲欢离合,知道生命有尽头,但死亡的利刃悬在自己脖颈之上时,还是会希望诀别发生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影片中的贾晓玲,一个18岁的刚成年的年轻女孩,母亲的猝然离世意味着爱的客体丧失,而这种爱的恒久性的需求被破损时的恐惧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2

存在无意义感

 

     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源头就是从妈妈的眼睛里来。

 

     存在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 of existence)是指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基本经验。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有追求意义和秩序的需要,但受到虚无和孤立的必然性的挑战,随时都可能置身随机的无序世界。于是人发展出一种有意义感作为存在的重要任务,以适应生存和社会。 

 

      凡危及个人生存的因素(如疾病、灾难、死亡等)或危及与生命有同等价值的信念和理想(如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的因素都会导致此种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其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觉到走向虚无的恐惧。自由意志要求个体实现自身价值,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而当个体放弃追求、逃避责任时,就会感到焦虑。

 

 

     人们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从而赋予无意义的人生精彩丰富的意义。

      影片中贾晓玲在妈妈生前从未让母亲骄傲省心,对于她来说,她渴望在幻想的未来里为母亲争口气,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美满舒心的精神生活,漫长的未来本可以等待一点一滴的完成,可意外总是难以预料,在一切都被叫做死亡的巨兽吞噬之后,快乐便戛然而止了。

 

      随着贾晓玲妈妈的离世,贾晓玲不仅失去了爱的关系,也失去了自我存在意义最直接有力的体验渠道。这一点也同样引发了观众内心对于相互关系中自我价值感突然中断时的恐惧,反应到现实层面,谁都害怕不被亲近的人认同,被否定、被忽略会增添我们的焦虑。

 

       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成为妈妈的骄傲,因为那代表“我值得存在,我值得被爱”。

 

3

爱与被爱同时发生,

双向的奔赴才有意义

 

     爱同时发生,双向的奔赴才有意义。”这句话爆红网络不是没有原因的,法国著名小说家乔治.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爱与被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内心对于自己在爱的关系中是不是爱的很真诚,是不是获得的爱很真实都有安全感的不足,而这也激发了人们为了爱的完整性的体验而愿意做更多的自我建设和关系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内心的不安往往来自于一段关系中爱与被爱的不平衡,爱的真诚与否?安全感的充足与否?这些东西都会让我们陷入迷茫无措,看完电影之后我在网络上看到的热评之一,“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你。”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总有人为你牵肠挂肚,爱与被爱相伴左右,只是这份等同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

 

 

      电影中贾晓玲最后通过李焕英给自己补裤子这个细节发现了不仅自己在拼尽全力爱护妈妈,让妈妈快乐,同样妈妈也在拼尽全力爱护自己,让自己幸福。

 

      这时,爱与被爱完整的短暂出现,虽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知道那是一个梦、还是一个幻觉,但依然被那个瞬间的爱的完整所感动,因为它恰好共鸣到我们每个人内心对于爱与被爱完整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