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道德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都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勒庞

剧情梗概

《浪潮》讲述的是老师文格尔给学生们开展为期一周关于“独裁统治”课程,但对于散漫习惯的学生而言,需要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管理,“浪潮”组织应运而生,文格尔成为了“独裁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逐渐陷入“法西斯主义”的思维中,最终酿成悲剧,令人唏嘘。接下来,小暖将给大家讲讲关于《浪潮》中的集体主义思想。

“独裁者”的条件

现代文明社会还会有适合培育专制主义的土壤吗?文格尔带着自己的问题正式开始了他的“实验”。文格尔要求学生在回答自己问题的时候,需要得到自己的同意才能站起身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表示这样不仅能促进血液的流通,还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其实,在小暖看来,文格尔这么做有俩个意图,一方面树立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是确定集体的纪律,正如电影台词那样“纪律就是力量”,铁的纪律才能保障制度的运转。

文格尔将课上不服从自己的学生一律赶出教室,驱赶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说卡萝因不穿白衬衫而遭到排斥,愤怒的她到各个教室派发阻止浪潮的传单,因此也被视为“叛徒”。文格尔排除异己后正式确立起自己绝对领导的地位。“独裁者”所该具备的条件,如威信、纪律、追随者等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群体文化中的去个性化

在社会心理学上,群体是指一群个体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组合,他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依赖。之后,集体的特征逐渐确立,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选出组织的名字“浪潮”,随即在整个城市,无论是餐厅、居民楼、汽车、雕塑,甚至几十米高的政府大楼,都黏贴有浪潮的标志;统一“波浪式”的打招呼手势;统一服装。逐渐的,无论家庭背景、成绩如何,浪潮内部人人平等,这个群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团结,同时也将其他人自动归入到异类中,从而让学生们确立起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感。

集体主义下的偏执与狂热

 

勒庞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失去对自我行为负责的感觉,攻击和性的冲动就会释放出来,最后导致暴力和不道德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去个性化。之后事态的发展已经逐渐超过了文格尔的控制,水上球赛演变成一场斗殴,与妻子产生意见分歧,特别是身心比较脆弱的蒂姆,一个在浪潮组织中重新感受到友谊、关心和满足的他,却已深陷专制体系中难以自拔,无法接受文格尔当众提出解散“浪潮”的决定,信仰的崩塌促使其拿出枪支对准自己的同学,向曾经的朋友射了一枪,最后选择开枪自杀。文格尔的课程目标是实现了,但结果却是野蛮的、血腥的,因此也锒铛入狱。

 

理性的思维是现代文明

所必需的品质

“我们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其他人都优秀,更过分的是,我们将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排除出集体,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文格尔在影片的结尾做出的反思。看完这部影片,小暖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独裁者”利用?或许正是那些在社会上缺乏自我意识以及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关心的那群人,他们感觉遭到了世道的不公平待遇,才会借助集体的力量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的私欲。二战后,世界文明从近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理性思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品质,避免盲目崇拜和跟风,保持独立的自我人格才是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